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李潤強
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修身養性、陶冶情操、清廉為政,強調將個人的理想價值與國家、民族和社會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?v覽中國歷史,在幾千年的社會發展進程中,涌現出了許多清白做人、干凈做事、名揚后世的清官廉吏,唐代的牛僧孺即是我們隴原大地上的一名清官。
一次不懼皇權的懲腐行動

牛僧孺畫像
牛僧孺,字思黯,安定鶉觚(今甘肅靈臺縣)人,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,生于德宗建中元年(公元780年),卒于宣宗大中二年(公元848年),他的一生經歷了德、順、憲、穆、敬、文、武、宣宗八朝,曾經在四朝為宰相,三次出任重鎮節度使,足跡涉及尚書省六部中的五個部門,曾受封“奇章郡公",后世稱其為“牛奇章"。牛僧孺作為隴籍名人,在《靈臺縣志》中有收錄,靈臺縣東南部的新開鄉牛村,至今保存有牛僧孺墓。
牛僧孺生活的年代屬于唐王朝中后期,這是一個政治形勢復雜多變、社會矛盾不斷加劇的時期,朝廷大臣們都或多或少地參與了激烈的黨派斗爭,牛僧孺也在所難免,在歷史上,牛僧孺首先因牛李黨爭而聞名于世,被看作牛黨的代表人物,與當時的許多重大政治事件都有一定關系,在唐代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。
穆宗長慶元年(公元821年)六月,牛僧孺擔任御史中丞,主持御史臺的工作。御史臺以御史大夫為主官,御史中丞為副職,但中唐之后,御史大夫多缺任,御史中丞為實際上的主官。這一年,發生了宿州刺史李直臣貪腐案。宿州,在今安徽省宿州市,位于安徽省北部,襟連沿海,背倚中原,交通便利,經濟繁榮。時任宿州刺史的武將李直臣貪污成性,借機巧取豪奪、搜刮民脂民膏。事情敗露之后,李直臣趕忙賄賂朝中的宦官,讓他們在皇帝面前粉飾說情,企圖蒙混過關;实勐犃嘶鹿俚淖嬔灾,果然偏聽偏信,直接袒護李直臣,不僅沒有懲罰其貪腐行為,反而贊揚李直臣是治國奇才,有經天緯地、運籌帷幄的大本領,所以,即使李直臣有罪,也要對他網開一面,委以重任,派遣至邊關任職。說什么這樣的處理,既算是李直臣將功折罪,也算是發揮其所長,為國出力。對于皇帝的徇私枉法,牛僧孺絲毫不懼,他義正辭嚴地說:“一般官員不成大器,不過在官位上尸位素餐,用花言巧語騙取上司、乃至皇帝的信任。但是,那些所謂智慧超群、才能出眾的官吏,如果道德敗壞,可能后果異?膳,往往會成為詭計多端、陰險狡詐的奸臣賊子。例如,當朝歷史上的安祿山、朱等人,的確才能過人,并深得皇帝信任,但由于朝廷沒有及時識破其嘴臉、懲戒其惡行,最終留下謀反叛國、禍國殃民的后患,所以,現在皇帝制定法令,一定要對這類官員嚴加管束,像李直臣這樣的危險人物,皇帝您千萬不能為他說情,更不能把他派到邊關任職,縱虎為患!"牛僧孺的一席話說得理直氣壯,擲地有聲,穆宗皇帝不得不將李直臣繩之以法。事后,穆宗皇帝終于明白過來,稱贊牛僧孺不懼威權、嚴格執法,當面賜給紫金魚袋,給予很高的榮譽。當年十月,唐王朝與吐蕃在長安城西進行和平會盟,皇帝又讓牛僧孺以御史中丞身份,同朝廷宰相等十余位重臣一起,與吐蕃宰相訂盟并立碑,《唐蕃會盟碑》至今尚存,用藏漢兩種文字書寫,記載了參加會盟的藏漢官員名單,牛僧孺位列其中,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。
一套處置積案的高效制度
牛僧孺在擔任御史中丞之初,由于案件繁多,人員緊缺,加之官員工作效率低下,導致案件常年沉積,不能及時結案,民怨沸騰。為了盡快解決這一難題,牛僧孺采取了以下措施:首先奏請朝廷為案件設置辦結的最后期限,規定:大案,大理寺必須在35天之內處理完畢,然后移交刑部,刑部接手后,必須在30天之內結案;中案,大理寺必須在30天之內處理完畢,刑部必須在25天之內結案;小案,大理寺必須在25天之內處理完畢,刑部必須在20天之內結案。其中,一個案子有10名以上人犯、涉及案件20件以上,為大案;一個案子有6名以上人犯、涉及案件10件以上,為中案;一個案子有6名以下人犯、涉及案件10件以下,為小案。其次,延長大理寺和刑部官吏的工作時間,每月至少要達到20天以上,并讓戶部適當增加其加班俸祿。最后,將各類案件的結案情況,列入司法部門官員的年終考核內容。這些措施實施以后,果然立竿見影,大大緩解了天下案獄淹滯、人多冤抑的局面,時任中書舍人的白居易,稱贊牛僧孺“書命無繁詞,決事無留獄",一時案獄清明、朝野相慶。
穆宗長慶二年(公元822年)正月,宰相段文昌出任西川節度使,時稱“使相",政治地位無疑高于一般的方鎮節度使。臨行之時,段文昌奏請皇帝,將三名擔任諫官、御史臺官員的親信,任命為幕僚,帶到成都赴任。由于他們既保留了朝廷官員的身份,同時,又擔任節度使的屬官,所以,此舉明顯違犯了唐代的官員任命制度。根據朝廷敕令,在中書、尚書、門下等中央機構任職的郎官,以及在御史臺等監察機構任職的御史,均不得由各地方鎮節度使奏請,兼職擔任地方的幕僚屬官。但皇帝礙于宰相段文昌的情面,居然答應了他的請求。果然,不出一年,段文昌又伎倆故施,再次奏請將另外兩名御史臺的官員,以同樣方式任命為自己的幕僚。當時,吏部官員噤若寒蟬,朝廷上下一片嘩然,方鎮節度使們紛紛觀望,等待朝廷的表態,一旦準奏,準備如法炮制、上下效仿。在此關鍵時刻,御史中丞牛僧孺以朝廷大局為重,毅然站了出來,堅持按照朝廷的規章制度行事,指出方鎮的所作所為明顯違令,很快駁回了宰相段文昌的請求,此舉有效阻止了日漸壯大的節鎮勢力向中央諫議和監察機構的滲透,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。
一個拒收賄賂的朝廷重臣

牛僧孺撰寫的傳奇小說集
穆宗長慶二年(公元822年),牛僧孺擔任戶部侍郎,戶部侍郎是尚書省戶部的副職,協助掌管全國的戶口、賦役等方面的政令,位高權重。這一年,京城長安發生了韓弘、韓公武父子賄賂案。原來,中書令韓弘曾經把持宣武節度使一職,長達二十多年,其間,不僅大肆聚斂錢物財富,而且,政治野心急劇膨脹,甚至不聽朝廷調遣,一度有割據叛亂之心。后來,韓弘父子終于調入朝廷任職,但他們害怕眾人舊事重提、秋后算賬,為了堵塞眾言、免于追責,他們不惜動用巨額錢財,大肆賄賂皇帝身邊的權宦、朝中重臣和邊關大臣,這些大臣們幾乎都接受了韓家的財物。由于涉及官員眾多,韓弘父子將饋送財物的情況一一記錄在冊。韓弘父子深知牛僧孺為人清廉,擔心他不肯收禮。所以,父子二人為了讓牛僧孺收取賄賂,著實動了一番心思,最后決定由兒子韓公武出面,拿著其父韓弘的親筆信和一千萬錢,前去登門拜訪。牛僧孺面對巨額禮金,絲毫不為所動,笑著說:“這算什么呢,您趕快拿走吧!"不久,韓弘、韓公武父子先后死去,由于韓府管家之間內訌,將官司打到了御史臺。此時,韓府上下只剩老幼婦孺,皇帝恐怕韓弘孫子年幼懵懂,被管家們欺凌,便派了信得過的宦官,幫助韓府解決內部糾紛。結果,韓弘父子行賄之舉遂東窗事發。穆宗皇帝震怒,下令將韓家的財簿拿來親自審閱,在人數眾多而且數額巨大觸目驚心的行賄記錄中,皇帝突然發現,戶部侍郎牛僧孺的名字旁邊,用紅筆標注著一行小字:“某年某月某日,送給戶部侍郎牛僧孺錢一千萬,但他不接受!"心情沉重的穆宗突然喜出望外,用手指著牛僧孺的名字,對周圍驚魂未定的大臣們說:“我果然沒有看錯人!"第二年三月,朝廷空缺一名宰相,穆宗在考慮人選時,首先便想到了牛僧孺,于是,就破格提升他為宰相,44歲的牛僧孺首次擔當宰相大任,進階朝散大夫,兼任集賢殿大學士,監修國史。在朝廷任命書中,稱贊牛僧孺“方直秉心,誠敬由己。玉潔持操,松貞表姿",堪當大任。
文宗大和五年(公元832年)春天,牛僧孺以兵部尚書的身份擔任宰相之職,當時朝廷黨爭與宦官專權相互交織,大臣們之間的矛盾、新舊派宦官之間的矛盾、朝臣與宦官之間的矛盾,此起彼伏,政治斗爭進入了白熱化狀態,連皇帝都無計可施,不久,朝廷發生了“宋申錫事件"。唐文宗皇帝為了擺脫政治困境,尤其是壓制威脅皇權的宦官勢力,與另一位信得過的宰相宋申錫密謀,誅殺威脅朝廷的宦官。但不慎計劃泄露,宦官首領中尉王守澄得知消息之后,準備先發制人,瘋狂報復,置宋申錫于死地。于是,唆使奸臣鄭注出面誣陷宋申錫,派人虛構證據、四處造謠,妄稱宋申錫與皇室宗親漳王相互勾結,準備政變推翻當今皇帝,另立漳王。文宗皇帝聽了這些讒言之后,竟然不辨真偽,也同意以謀反罪來處置。在皇帝的昏庸和宦官們的淫威之下,大臣們唯恐避之不及,朝廷的幾位諫官先后據理力爭,但都被駁回。無奈之下,左常侍崔玄亮跪下來,流著淚說:“即使殺掉一介平民,我們也要再三審判、復核,況且,現在要處死的是朝廷的宰相!"終于,皇帝同意推遲執行,交付朝廷商議再予定奪;鹿賯円姞,打算避開司法機構,私下審判定案,直接對宋申錫及其家人、部屬進行殘酷屠殺。眼看冤獄已成,在這危急之時,牛僧孺挺身而出,他說:“一個人做官,最高不過宰相,宋申錫只是一介書生,現在已經位極人臣。假如像案件中所說的那樣,他與漳王謀反,那么,即使陰謀得逞,宋申錫也只能再做宰相,難道他還會有更大的企圖嗎?再說,我也是宰相,最了解宋申錫的為人,他一定不會有謀反之事。當年,我擔任御史中丞的時候,發現他是一個忠臣良善、正直有才之人,所以,才推薦他擔任監察御史。如果宋申錫真有謀反之心,那么,今天我也難辭其咎,愿以性命為他擔保!"在牛僧孺的仗義執言下,宦官害怕陰謀敗露,也不敢明目張膽地構成冤獄,宋申錫終得幸免于死,最后被貶為開州司馬。
牛僧孺不僅是位清官,而且是一位文學家,是傳奇小說的高手,著有傳奇集《玄怪錄》。魯迅對《玄怪錄》極為推崇,他在《中國小說史略》中說:“造傳奇之文,薈萃于一集者,唐代多有,而煊赫者莫如牛僧孺之《玄怪錄》。"把它看作唐人傳奇的代表作。同時,牛僧孺還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參與者,與韓愈、柳宗元關系密切,留下了大量的散文、詩歌和小說,他的政治、哲學、軍事和文學思想,也非常豐富,構成了甘肅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對后世影響深遠。
牛僧孺生活的年代,距今已有1200多年,但是,靈臺縣至今還保留了一些遺跡和傳說。在靈臺縣城周圍一個叫南寺洼的地方,傳說是牛僧孺早年居住和讀書的別墅,此處環境幽靜,綠樹成蔭,民國年間被列為靈臺八景之一,號稱“別墅煙云",至清代末年,這里還生長著牛僧孺親手栽種的一棵銀杏樹,歷代文人墨客途經此處,留下了許多感時懷人的詩文佳作。
來源為“中國甘肅網”